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教学>语文教学>详细内容

语文教学

评课稿:朴实无华的“读”点亮着课堂的精彩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5-27 12:48:21 浏览次数: 【字体:

朴实无华的“读”点亮着课堂的精彩

——《司马光》评课稿

    李堡镇曹园小学  缪海云

有幸聆听了张小宁老师的小古文《司马光》一课,扎实地语文训练,使得学生们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整个课堂“读”字贯穿始终,读得精、读得妙,朴实无华的课堂,“读”点亮着课堂的精彩。

“读”——梯级推进破难点

    张老师整个课堂设计了三板块:读通、读懂、读活。每一板块的目标很明确,第一板块读通课文,疏通了生字,让学生初识文本,读通句子扫除生字障碍,这是语文课文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为文本的理解夯实基础。在读通的基础上张老师设计了第二板块读懂,就是理解小古文,此板块要求比第一板块高一些,不仅读通还要深入研究文本,读时要学会理解。《司马光》这篇小古文内容短浅、行文凝练但意蕴丰富,张老师教学时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创设情境并结合图片、动作演示、生活体验,深入浅出地帮学生打通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界限,无形中突破了课文的难点。在理解了文本的基础上,张老师要求再次提高,板块三让学生复述故事,这一要求是最终教学的目标,在前两个板块教学基础后,学生讲述文本轻而易举,从学生复述的情况看,张老师潜移默化中教会了学生学习小古文的方法了。

“读”—形式多样激兴趣

    古人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张老师的这堂课树立了“朗读第一位”的观念,整堂课反复读,但学生又饶有兴趣地读,由最先的跌跌撞撞地读通到后来读得有节奏、有感情、有韵味,张老师对读的指导训练很到位。“读通”文本时采用“牵手引领”的方法,俗称“扶着读”,引领学生扫除生字障碍,但又不让学生对小古文失去兴趣。“读懂”文本时又利用图片读、动作演示读、生活体验读、引读、想象读、对比读等形式不断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体悟故事情节和人物品质。“读活”文本时充分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读得铿锵有力,并通过讲故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读”—有情有境解文本

    第二板块细细品味孩子们的心情变化时,张老师创设情境如“和小伙伴们一起在庭院里玩,什么心情?”“你看到你的小伙伴登到瓮上去了,摇摇晃晃,你的心情怎样?”“这样的情景,让你想到哪些词语?”创设一系列的情境并适时地出示图片对学生视觉感官形成冲击。

“读”——扣准动词悟人品

    小古文篇幅较短,张老师巧妙地将动词“戏、登、跌、弃……”出示,让学生读懂,再送进课文里感受文本孩子们的心情,再让学生通过动作演示体悟司马光的聪明机智。

“读”—对比古今延伸读

    张老师最后设计讲故事环节,运用现代语言讲述古文,让学生比较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差异,变“陌生”为“新奇”,发现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精妙,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张老师的课堂让学生真正走进了小古文,感知小古文的乐趣,激发了学生探索小古文的兴趣!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