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教育教学>语文教学>详细内容

语文教学

网络环境下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5-27 12:48:13 浏览次数: 【字体:

网络环境下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正得到广泛的重视。然而当前,许多小学的此项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农村小学更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怎样才能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真正彰显网络优势,使得研究性学习模式为广大一线教师所喜爱。结合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在此本人提出了一些肤浅的解决对策,与各位同仁进行一次真诚的交流和沟通。

问题一:“草原放牧”的研究问题

在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然而许多老师却忽视了这一点,忽视了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及认知水平。他们所提出的许多问题只是一种成人化的想当然或者只停留在走过场的浅层面上。没有做到扶放结合,启发引导,而是把问题全盘抛给学生、一味地让学生自主研究。课堂气氛看似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其效果怎样不得而知。

对策: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筛选、梳理,综合出学生感兴趣的有探索价值的问题。

要想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有意义。一般应做到以下几点:其一,要紧扣目标确定主题,提出问题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其二,学生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主体,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情境,提供适度的帮助,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放任自流。一句话,“导”和“学”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活动,收到最佳教育教学效果。

问题二:“残缺不全”的学习评价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研究性学习评价应是多元性、社会性的,它充分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交流与合作、动手实践。由于研究性学习中的学生的学习是以个体方式单独进行的,因而很难对学习过程做全面的评价,教师只能依据研究问题的解决来做统一的评价。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统一尺度的评价违背了课程改革的初衷,违背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终极目标,是残缺不全的评价,盲目武断,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长此以往,学生何来激情,何来信心,何来创新!最终必将带来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夭折”。

对策:建立起“目标多元、方法多样、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体系。

关于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关键是要提升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努力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形成,必须考虑如下几个要素:其一,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动态行为。其二,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思维活动的闪光点并适时鼓励;同时,对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不足甚至错误,一定要慎重地评价,要在指出不足的同时提出改进建议并给予鼓励;其三,评价目标多元、方法多样。无论学生哪一方面有点滴进步,教者不必吝啬赞美之词。可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评价方法;其四,客观公正地赞赏学生取得的成功,及时准确地指出学习活动过程和结果的不足之处,使其吸取失败的教训、明确努力的方向。只有这样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才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坚韧的意志品质。

问题三: “左右摇摆”的研究教师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不少教师认为:现在实施的是素质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一改过去的“一切皆管”到“一切不管”。由于缺乏老师的正确引导,许多学生完全放任自流,进入了虚拟网络世界后犹如一匹匹脱缰野马无拘无束地任意驰骋,电脑网络完全成了他们游戏的工具,除此之外再无什么新鲜感了。这在电脑尚未普及的农村尤其突出。

对策: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师必须认识并做到以下几点:其一,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其二,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教师的作用也发生着变化,其功能也在不断迁移。其三,教师角色中“知识来源”的作用将部分由网络替代,信息资源获取机会的均等使得教师不再拥有控制知识的“霸权”。教师应努力成为“网络过滤器”、“电子警察”,使网络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服务。

一孔之见,不当之处请斧正。我坚信只要我们共同关注,不断探索、研究和实践,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的明天会更加辉煌,素质教育将硕果累累。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